1)第79章 发石车验收_三国之大伯是曹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曹恪从茱萸山回来之后,一连三天,他都会和戏志才同去位于北郊大营后寨里面的临时工坊,监督指导工匠们作业。

  曹操也时不时地跑来视察施工进度。

  近四百个工匠,七八个人共同负责一台,三天时间做五十台怎么也够了。

  茱萸山大战之后的第四天上午,五十台发石车全部完工,且组装完毕。

  曹操闻讯,兴冲冲地叫来曹恪和戏志才,让他们跟随自己前去验收。

  曹恪跟着曹操、戏志才二人赶到临时工坊,见帐篷前面的草地上,零乱地摆放着几十台发石车。

  这些庞然大物都有近六丈高,顶部装有砲梢。

  砲梢,就是一根长杆,长度三丈有余,作用相当于杠杆。

  砲梢一端有抛物筐,用来装发射物,另一端装有配重筐。

  配重筐平时是空的,只有在战时被运到指定的作战位置后,士兵们才会往里面放置沙包等配重物。

  配重物可以根据需要,调整重量。

  使用时,力士们先将配重物放进配重筐,之后再奋力拉动抛物筐下面的绳索,将砲梢另一端拉到地上。

  当然,也可以不用人力拉动砲梢,而是用绞盘、滑轮之类的机关调整。

  只是时间有限,曹恪没有让工匠们制作并安装机关。

  甚至底座下面本来可以安装车轮的,他也没让装,毕竟只有三天时间,而造车轮的工艺复杂,且耗时较长。

  力士们将充作远程武器的巨石搬到抛物筐之后,再将砲梢放开。

  此时,配重筐受地球引力影响,会迅速向下方坠落,而抛物筐也会同时上升。

  当抛物筐到达一定高度,放在筐内的远程武器就会顺势飞出,砸向目标。

  这种配重型投石车投得准,射得远,可以在三百步之外对敌军的防御设施造成重大伤害。

  它的威力又大,最大可以抛射四百多斤的巨石。

  不过这种投石车是外国人发明的,在宋元之际传入华夏,别名回回炮。

  而华夏先民在宋元之前普遍使用一种牵引式的发石车,也就是传说中刘晔在官渡之战时献给曹操的那种。

  那种发石车其实早在战国的时候就出现了。

  它的构造与配重式抛石机有很大的区别,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它没有配重筐。使用时,需要许多力士同时拉动砲梢一端的砲索,才能将重物抛射出去。

  它无论是准度、射程还是可以发射的物体的最大重量,都远不能和配重式发石机相比。准度上,因为拉绳的力士们的力量各有不同,石块的落点并不能固定,时远时近。射程最远也只有七八十步,单次发射的石块重量不能超过一百二十斤。

  攻城方利用这种牵引式的抛石机对付距离较近的敌军普通防御工事,比如高橹之类的设施效果还不错,远了就不行了,对城墙是不会产生比较大的伤害的。

  因此,曹恪当初没有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