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3章 辩论_三国之大伯是曹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荀彧听见曹操问自己为什么不将荀悦推荐给他,说道:“我堂兄荀仲豫身体不好,淡泊名利,不愿出仕,早年隐居于乡里。现在我已离开颍川多年,而族中子弟也大多散去四方避乱,也不知道他还在不在那里。”

  曹操闻言,有些失望,叹道:“不能见见这位大才,真是平生憾事!”

  荀彧将帛书递给任峻,道:“伯达,你也看看。”

  任峻接过帛书,认真看完,道:“这个制度好是好,就是只能用于太平之世,在这乱世之时,并不适用。”

  曹恪听任峻说均田制不适用于乱世,不由愣怔片刻,问道:“何以见得?”

  任峻道:“太平之世,朝廷为增加国力,自然可以授田与民,让其安心耕种,以便多收赋税。”

  “而乱世则不同。乱世之时,一方诸侯为成就王霸之业,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快速积累军资,尤其是军粮。”

  曹恪问道:“听姑夫的意思,似乎是觉得这均田制度不能快速积累军粮?”

  “正是。”

  任峻道:“授田前,必须先清查人口,丈量土地,之后还要将田地分配给百姓耕种。”

  “粮食收获之后,百姓为缴粮纳税,还要自行将粮食送到本县粮仓保管。战事来临之前,再由当地官府派人送到类似敖仓这样的大粮仓,然后才由军中辎重队转运到前线。过程繁琐,旷日费时。”

  “而实行屯田之策的话,就没有这样的烦恼。你知道屯田之策是怎么回事不?”

  任峻说话时,语气中夹杂着不屑和挑衅的味道。

  他正要向坐在对面的这个内侄讲解什么叫屯田之策,并炫耀一番自己的才识,这时听见曹操笑道:“他知道。昨天这孩子听我说要屯田之后,劝我改用均田之策,还说屯田有很大弊端。”

  “竟有这种事?”任峻不由瞪大了双眼。

  荀彧眉头微皱:“屯田之策弊端很大?”

  任峻心说你这十几岁的孩子知道什么?当初韩元嗣提出屯田策的时候,连主公和文若先生都赞不绝口,誉为良制。要是真有什么重大弊端,难道他们看不出来?

  他看在曹恪是曹操亲侄子的份上,不便直接发作,当即瓮声瓮气地问道:“贤侄说说屯田有哪些弊端?”

  “有哪些弊端后面再说。”

  曹恪不接任峻的话茬,说道:“姑夫刚才说均田制不利于快速积累军粮,那屯田制就能快速积累军粮了?”

  “那是当然。”

  任峻颇为自得地说道:“按东郡韩都尉的主张,我们将失地流民和有地居民集中起来,并安排他们到指定的地方种田,收获后的粮食四成甚至一半归屯田民自用,其余上缴的粮食可直接转化成军粮。这不就比那什么均田制要快多了?”

  曹恪闻言,哈哈大笑。

  “贤侄何故发笑?”

  任峻如丈二和尚般摸不着头脑,又有些气恼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