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五十七章 斗舰_三国:我被黄巾裹挟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两百余人,其余的也是各个船坞的住作工匠。

  这批人说一句国之重器也不为过。

  他们会造楼船、斗舰,给他们配上力役,立刻吊打幽州所有船厂。

  这批人能聚在一起,看样子刘虞想在扬州有一番大动作,结果在袁绍的帮助下,最终便宜了刘襄。

  袁本初是个大好人呀!

  报答袁绍的事情以后再说,当务之急是这批人的安置问题。

  刘襄现在有两个船厂,一个在渔阳郡泉州县,负责建造大大小小的货船。另一个在海阳县,负责建造战船,有八个造船干渠,就是干船坞。

  汉代没有船坞,所以刘襄“发明”了一种叫“船坞”的造船场所。

  其实原理很简单,在河边挖一条水渠,如果水渠里面的水与河水相连,就叫湿船坞,有堤坝隔断水流的,就是干船坞。

  干渠底部放置木墩,墩上面铺大木梁,在木梁上造船,等船造好以后,引水进渠,船就浮起来了,然后顺着水道直接进入河中。

  原理很简单,但工匠很聪明,他们不但在干渠上搭了船棚,不受日晒雨淋,还模仿城门的千斤闸,做了可以横向推动的闸门。

  闸门主体是铁制的网格一样的栅栏,推拉的时候不受水压阻碍,之后再用板材堵住缝隙,这样就不用反复的建堤拆堤了。

  新船造好以后,拉开闸门,水流涌入,船只浮起,驶出水道,然后再推上闸门,堵住缝隙,抽出渠中河水,继续建造下一艘船。

  虽然幽州的造船技术次一点,但船坞技术领先世界一千多年。

  这么好的船坞,配上二十八米长,四米宽的小破船,刘襄似乎听到了船坞在哭泣。

  这批船匠的到来,可以让幽州的造船技术提升一大截,但刘襄不太想造平底的楼船,他还是喜欢尖底战舰,大海才是他的目标。

  以楼船的体量,再配上尖底的话,除了大江大河,其他小河沟都进不去,平底大楼船的船身高四十米,入水将近十米,换上尖底,得高五十米,入水将近二十米,大部分的河流都满足不了航行需要,容易搁浅。

  而且楼船的造价太贵了,他短期内用不到啊。

  难题跟几个幕僚一说,荀彧、沮授他们几个都有点发呆,全是北人,不了解大船啊。

  还是被拽着一起来的刘虞想出了办法。

  “可先造斗舰用于作战,然后造尖底的海运货船积累经验。”

  当即把六个造船大匠叫来,想法一说,他们也发愣,没见过尖底船。

  一行人随即去往水寨。

  当看到铁桦木作为船底的桨帆战舰,当听到是用一整根木料做的龙骨,六个大匠气得直抽抽。

  看刘襄的眼光就像在看败家子,嘴里直嘟囔:“暴殄天物啊,会遭雷劈的。”

  “如此珍材,可惜了。”

  看过船型,试过性能,了解了材质,六个大匠异口同声的确定。

  “二十五丈长船不在话下,三十丈也可以试试。”

  但考虑到吃水和内河行使的灵活性,经过几天的商讨,新船设计的大略简图出炉。

  斗舰船长二十二丈,宽三丈四尺,高六丈半,三桅,单橹,十六对桨,空船入水将近三丈。也就是长52米,宽8米,高15米,入水将近7米。底仓一层,桨舱一层,甲板之上再建两层箭楼,

  可装载船员两百人左右,还能余下将近三百石的载重。

  比汉制的斗舰长、窄、快、灵活,但水面之上要矮一点,比楼船要矮一截,少了两到三层的箭楼,具体作战效果,得试过才知道。

  内河不一定,但湖、海之上面对楼船、斗舰,便如豹子猎笨牛。

  非常符合刘襄的战斗理念,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。

  很好,就它了。

  可起名的时候犯了难,两种船都是尖底桨帆战舰,跟汉制的艨艟、斗舰也大不相同,得有个名号吧?

  可应该叫什么呢?

  刘襄这个起名废,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听的名字。

  要不就叫蜈蚣一型、蜈蚣二型?

  遭到了所有人都鄙视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