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四十章 作壁上观_三国:我被黄巾裹挟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低头看一看底层的环境。

  而刘襄不同,他虽然被大汉改变了很多,但至少在自己身上,克服了这个时代。

  他的思维不会被阶级和朝代所束缚。

  “公与,吾十六岁领兵,到现在已经五年有余,大小百余战,从未败过,你知道为什么吗?”

  “主公多谋善断,用兵如神,又能赏罚分明,爱兵如子,麾下士卒人人用命,自然百战不殆。”沮授拍了个大马屁。

  人在江湖,要懂得人情世故,拍拍领导马屁而已,不丢人。

  刘襄嘴角上翘,干咳一声,压下了笑意:“咳,吾不过中人之姿,公与谬赞了。吾之所以能胜,皆为治下百姓支持,需要兵丁,他们便将儿子送来,需要甲胄兵器,他们就去挖矿打造,需要粮食,他们便去种植庄稼。

  他们支持我,所以我才有强军、坚城,敌人面对的,是我治下的千千万万个百姓,焉能不败?”

  他拍拍沮授的肩膀,总结道:“人,才是最重要的,我的子民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  说完转身回到灵堂,继续守孝。

  他的意思沮授懂,粮食还有,但那是百姓的口食,不能动用。

  所以,要守着黄河作壁上观。

  “唉!可惜了如此好的时机。夺取天下自然能安定黎庶,此为大仁也。”沮授摇头叹息。

  有些理念,可不是别人一句两句就能改变的。

  沮授走了没多久,荀彧就来了。

  他受刘襄的老丈人引荐,来到冀州,赶上了另一个老丈人去世。

  无论是要拜访此地主人,还是出于礼仪,他得来吊唁。

  唱名、行礼、哀思,礼仪过后,刘襄邀请荀彧偏厅叙话。

  荀彧带了百十个家人迁来冀州生活,颖川的田地、产业都已经卖出去了,只拉着黄金珠玉等等值钱的珍宝上路,这些情况,典韦早就派人禀报过。

  想安居就得有产业,田地是最好的产业,可刘襄不想荀氏占据大片土地。

  他试探的问道:“文若,你对分田有何看法?”

  “自周朝井田法以降,朝廷皆分田与民耕作,如此方能赋税充盈,国有所用。”

  荀彧知道问这话是什么意思,面前之人极为厌恶大族兼并,不想让士人占有大片田地,这事他早就听说了,也没想买多少地,只需够家人吃用便可。

  “家中十五岁以上成丁之人,不论男女,皆分十亩永业田和五亩桑麻田,文若觉得如何?”关于分田,刘襄不会让步,只有这一点没有分歧,才能继续谈利益、理念、愿望什么的。

  可荀彧有些不习惯这种直来直去的谈话方式,微微愣神,有些疑惑的问道:“刘使君要给彧分田?”

  刘襄认真的回道:“对,永业田只能种粮食,桑麻田随便,田租是上田十税一,下田十五税一。吾会将文若家人的田地分到一处,以便种植,也尽量分给你们上田。”

  荀彧目光灼灼的看着刘襄,面带笑意的问道:“这算是以权谋私?”

  “算是吧,但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。”

  荀彧开怀大笑,拱手相谢:“那就多谢使君照顾了?”

  心中却暗自思索:如此重视农桑,其志不小,其人品性如何,还需观察。

  刘襄也在心中合计:看样子是能接受分田的,可以往下谈了。

  念及于此,他开口问道:“冀州各县都有我的产业,不知文若想以何种营生养家?不妨说出来,我给你参谋参谋,不瞒你说,我对商贾之事也是颇为精通的。”

  “使君开口言利,不怕人指责吗?”荀彧笑着问道。

  刘襄混不在意。

  “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,市井小民都知道的道理,那些老夫子岂会不知,不过假清高罢了,他们的家中哪个不是田地广大,产业繁多,这种伪君子,不必在意。

  如今天下纷乱,需要能做事的英才,方能结束乱世,还百姓以太平。”

  “使君如何看待这天下的纷乱?”荀彧想问问刘襄的理念。

  “文若不妨去我治下转一转,那里就是答案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