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一章 什一抽杀令_三国:我被黄巾裹挟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只身入营,一日夜平定叛军,真大才也!后续诸多杂事,就不必费心了。”

  “军中疫情严重,不知太守有何示下?”

  鲜于银叹息道:“太守欲行什一抽杀令,吾苦劝不得,只待部曲齐聚,便要行事,刘曹掾还是待在一旁,不要参与了。”

  什一抽杀令?刘襄倒吸一口凉气,这么凶残?

  什么叫什一抽杀令呢?不是十个人里选一个杀掉,是每个什,随机抽出一人砍头。

  什是汉军编制,每什算上什长,是十一人。

  不满编的什,碰到执行什一抽杀令的时候,也是要抽出来一个,假如一个什就只剩下一个人了,那这个人也要拉出来砍头。

  相当的凶残。

  汉军军法严酷,处置叛乱、哗变、成编制的溃逃,以及有重大军事失败的部队,最残酷的做法就是主官斩首,部下什一抽杀,用以震慑军威。

  当然,还有更残酷的,不过那是对敌军和俘虏,比如砍头筑京观,挖坑都给活埋了,这种事情历史上没少记载。

  刘襄有些犹豫,待在一边抽身而出,对他来说,无疑是最好的选择。可是,良心上实在过不去啊,就这么袖手旁观?

  他忍不住还是开口说道:“可营中郡兵是平叛功臣啊,怎能如此残酷对待?”

  “他们是不是平叛功臣,刘曹掾心中清楚,吾与太守也清楚。”

  刘襄咬了咬牙,继续说道:“营中郡兵必须是平叛功臣,否则哗变在即。他们是染了疫气的!

  若事有不谐,渔阳四十万百姓,就要直面瘟疫,到时太守怎么封堵?

  必然是堵不住的!

  介时流毒天下,幽州两百万百姓,大汉几千万黎庶,要死多少人?

  鲜于都尉,生灵涂炭啊!”

  “太守军令已下,谁敢违令?刘郎莫要自误。”

  鲜于银也没办法,他也劝过了,可军令已下,违令是要死人的。他可不想死,是美酒不好喝了,还是美人不好看了,何必为了一些黔首草芥搭上性命,不值当。

  刘襄继续劝道:“鲜于都尉,瘟疫是不认人的,一旦传播开来,就再也止不住了。

  吾不敢阻都尉军令,只求都尉再用瘟疫之事,劝太守一劝,吾人微言轻,见不到太守,只能求都尉了,求都尉再劝太守一劝。”

  说话间,几个传令兵跑来,禀报说军营西门、南门均已封锁。

  后面又有一队人马赶到,大约五六百兵马,皆是鲜于银私兵部曲。

  大营东门至此已经聚集了七八百人,营内郡兵听到动静,也聚集了两百多人到此。

  鲜于银有些不耐烦,“刘曹掾,莫要自误,且闪过一边,休再多言。”

  鲜于银若是下令,那些郡兵会不会哗变,刘襄不知道。他只是良心不安,又挡在鲜于银面前,说道:“吾不敢求都尉违令,只盼都尉再劝太守一劝。”

  “休再多言,来人,扶刘曹掾去一旁休息。”

  鲜于银实在不耐烦了,就令亲兵将刘襄拉到一边去,不要再妨碍他。

  刘襄见实在劝不动鲜于银了,就对着边上的私兵部曲,高声说道:“营中瘟疫爆发了,不可冲击,不可使瘟疫流出。”

  见众人惊惧,又高声喊到:“营中郡兵带有疫气,不可沾染,若传了疫气,不但自己要病死,若传回家中,则家人俱丧,若传回乡亭,则宗族乡亲俱死矣!”

  众兵丁被吓得倒退不止,一个个心惊胆颤不敢进前。

  刘襄心说,看这架势还能再造一波舆论,涨涨声望。

  于是奋力挣脱拉扯之人,跑到营门中央,高声喝道:

  “营中瘟疫绝不能传出,若流毒天下,千万黎庶命丧,皆我等罪孽!”

  又看着鲜于银道:

  “大汉养士四百载,仗节死义,便在今朝!

  都尉若要进营,踏过吾尸首便是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