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五章 使节 · 枪杆子里面出说法_易中天中华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婚礼结束后,子围便去开会。

  这次十一国会议,是五年前“宋之盟”的继续。那次盟会,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,甚至被认为是东周上下两段的一个分界点。[6]起因,是宋国大夫向戎痛感诸侯争霸,战乱不已,因此发起和平倡议。当时的超级大国,主要是晋、楚、齐、秦。向戎跟晋国执政赵武、楚国执政屈建私交不错,一说就通。齐国和秦国,也表示支持。诸小国处在夹缝中,早已苦不堪言,更是乐观其成。

  [6]范文澜先生认为,以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会为界,前半段是诸侯兼并为主,大夫兼并为次;后半段,则是大夫兼并为主,诸侯兼并为次。请参看范文澜《中国通史》。

  于是,公元前546年,即鲁襄公二十七年夏天,以宋为东道国,晋、楚、齐、秦及其同盟国代表,共同签订了和平条约。此后,小国得到的和平安宁,宋有六十五年,鲁有四十五年,卫有四十七年,曹有五十九年,[7]差不多都有半个世纪。因此,历史上把这次盟会,称为“弭兵之会”。弭(读如米),停止和消除的意思;兵,指战争。所谓“弭兵之会”,其实也就是当时的“世界和平大会”。

  [7]据杨伯峻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注。

  可惜,世界和平大会,一点都不和平。

  盟会还没开始,楚国就提出一个提案,要求各大国的同盟国相互朝见。这个提案表面上看,很是合理。比如江湖大佬们拜了把子,各自门下的小弟当然也要见见,然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但楚国其实别有用心。要知道,参加盟会的国家中,只有陈、蔡、许三个小国是楚国的小弟,其余鲁、宋、卫、郑这几个中等国家则是晋国这边的。而且,鲁和宋拜了楚国的码头,鲁国的小弟邾和莒(读如举),宋国的小弟滕和薛,也会跟了去。再加上曹国,楚国便宜占大了。[8]

  [8]此段分析,请参看童书业《春秋史》。

  晋国当然不能同意。于是赵武让会议的发起人和联络人向戎转告:晋、楚、齐、秦,地位相当。晋国不能指挥齐国,就像楚国不能命令秦国。楚国如果能让秦国国君驾临敝国,敝国寡德之君又岂敢不去请齐君?楚人则耍赖皮说,那就我们两家的小弟们见见好了。楚人却耍赖皮,说那就我们两家的小弟们见见好了。

  可见,晋楚两国,一开始就在较劲。

  因此两国的代表团,也各住一边。晋人住在宋都北,楚人住在宋都南。楚人甚至“衷甲”,也就是礼服里面穿了防弹背心。如此如临大敌暗藏杀机,让晋国代表团颇为紧张。最后,还是副团长叔向安慰团长赵武:打着谋求和平的旗号来发动战争,楚国应该还不至于。

  但,要价则是肯定的。

  楚人的要求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