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八十三章 战斗民族的风土人情_活人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莫斯科,圣彼得堡那样的大城市,工资当然会更高,比如莫斯科,月薪一万,过的会很艰辛,房租劝退。听说莫斯科的房价,超过了北京。

  我在伊尔库茨克的机场,遇到了麻烦,腰间的哭血杀刀,已经被我用幻术伪装过,我也没带任何违禁品,那检查护照的海关胖女的,见我是中国人,却死活不放我过去。

  玛丽上前交谈后,对我翻译道:“他们已经养成习惯了,看到你是中国来的,就会向你要钱。”

  我不解道:“为啥啊?”

  玛丽无奈地耸了耸肩:“因为他们觉得,华人有钱啊。”

  那胖女人管我要五百卢布,汇率一比十,折合下来就是50块钱,最有意思的是,人民币她也收,我实在不想浪费时间,50块钱夹在护照里,递过去,胖女人熟练地将钱抽走,冲我挥了挥手,放行。

  玛丽说,早在几年前,海关也没这陋习,都是国人惯出来的,我们的骨子中,就带着投机取巧,作弊绕近路的习惯,有过来做生意的国人,带了违禁品,或者行李超重,或者签证到期啥的,被海关扣住,为了省去麻烦,都会选择花点小钱打发了。

  久而久之,习惯就成了自然,人家就觉得咱们不差钱,海关见到国人,第一反应就是要钱,谁要是从越南,泰国来的,统统不要,单单只抓国人。

  反正要的也不多,大多数人都会给。其实坚持不给,装听不懂,或者干脆告诉他,这钱我给不起,他拿你也没辙,顶多耽误点时间,早晚还得放人。

  离开机场后,玛丽帮我买了张这边的电话卡,又带我去换了些卢布,她提前跟家人打过招呼,有车在外边等着。

  我过去一看,是辆绿色的“拉达”,这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东北那边很常见,后来都报废了,拉达的工厂早二十多年前,就倒闭了,这种老爷车,在当地依旧常见。

  开车的是个中年人,他是玛丽的叔叔,我上车和他用俄语打招呼:“兹大洛娃!”这是你好的意思。

  她叔叔笑着跟我握手,回了句你好,回头问后排的玛丽,我一个字听不懂,单从语境分析,他可能在问:“这中国人是谁?你为什么和他在一起?”

  玛丽回了句:“Мойпарень!”

  我当时傻呵呵往那一坐,感觉玛丽叔叔看我的目光,有些不对,后来我才知道,玛丽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我男友。”

  玛丽家,住在市里的一栋楼房中,车开到跟前,我往上一瞅,这楼房像上世界八十年代盖的,破旧,年代感十足。

  内部结构类似集体宿舍,一层十来户人家,实际上在伊尔库茨克,像样的高楼几乎看不到,大多都是低矮的建筑,行人也比国内少很多。

  我能看出来,玛丽家的情况,放在伊尔库茨克,也算是比较贫穷的,她家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