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一十八章 二十年不言兵事二_明末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必然了。

  只是迫于形势,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。

  对于李定国,郑成功,曹宗瑜三人,更是如眼中钉,肉中刺一般。时时刻刻想办法为国除奸。消除大夏的不安定因素。

  不要看,姚启圣与李定国同殿为臣。看上去关系不错,如果有机会,姚启圣即便是制造冤案,也想将李定国弄死。

  并非李定国不好,而是对武人,并封建势力的厌恶与压制,对所有文官都是近乎信仰一般的东西。

  在姚启圣看来,张轩二十年不言兵事,治水不治水还在其次,只要这二十年没有大战,就不会让三人有封无可封的窘境。

  等二十年后,这三人年纪也到了,正好让年轻一辈来。

  也能让君臣之间,能善始善终。

  一想到这点,姚启圣对张轩所言,简直是举起四肢赞同,他立即说道:“陛下英明,臣以为朝廷可以暂时不还国债利息,并免除两淮赋税,征两淮百姓徭役,以助河工。其余不够的,臣竭尽全力,也为陛下凑集治河款项。”

  张轩听到徭役两个字,不由的摇摇头。

  徭役归根结底,就是政府让百姓无偿的劳动。这种事情,管理成本太高,很容易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。

  明代赋税不高,但是徭役却让人动则家破人亡。

  故而张轩在丈量土地的同时,大量减免徭役,百姓仅仅有一项义务,就是兵役。除却兵役之外,没有徭役。

  这是张轩自诩的政绩之一。

  但是而今,不得不自打自脸了。

  因为他刚刚从江北回来,明白这工程量有多大,并不比修建万里长城小多少。就算朝廷用钱,也不是这样花的。

  重起徭役,也是必然的了。

  张轩说道:“就依姚先生,晓谕天下,从今日起,朝中一切事务都以治水为先。”

  “臣等遵旨。”群臣一并说道。

  这个消息传遍天下之后,两淮百姓感恩戴德,其他各地百姓也都很是高兴,原因很简单。大家都不想打仗了。

  从崇祯十四年之后,战事从来是越打越大的,即便是南方大战也不少,百姓都受够的打仗的苦,自然不愿意打仗了。

  可以说是天下厌战。

  这种情绪广泛的存在于各地。

  看着各地的反应,张轩也明白,他这个决定也算是顺应民心的。

  只是有一个人更为高兴。

  那就是归化城的顺治。

  顺治再得知张轩二十年不言兵事的诏书之后,简直要高兴疯了。

  因为顺治退回草原之后,短短数月之内,遇见三次行刺,两次叛乱,顺治都是亲自平叛,几乎没有喘息之机。

  这才将以归化城为中心的漠南蒙古,牢牢的掌控到手中了。

  但是即便如此,顺治也一点安全感没有。

  因为他明白一件事情,那就是归化城距离九边太近了。一旦夏军决心北伐,这归化城是决计守不住的。

  他必须有更大的战略纵深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