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89章 再破湘军炮台_1850再造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湘军在洋人的指导下,在武穴港修筑了一道两公里长的石壁。石壁上,每隔三五十米留一炮洞。大洞部署阿姆斯特朗重炮,小洞部署普通火炮。

  石壁的外面敷设泥士,可以缓冲炮弹炸起的飞石,防止飞石伤人。石壁后面还建有弹药库、炮兵营房,营房外还有围墙防护,防卫相当紧密。

  在当时,满清海防专靠炮台,以裸露式圆形炮台为主,以士木为原材料修筑。这种炮台根本就无法抵御洋人的开花炮弹,也毫不考虑侧背的防御,在实战中很容易遭受敌军的打击。

  西方列强多采用掩蔽式堡垒炮台。欧洲把棱堡技术应用到海防炮台上,使得炮台更加坚固,易守难攻。

 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,俄国海军自沉战船,阻塞航道,坚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。英法联军船坚炮利,试图从海上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,却受到俄军的猛烈炮击,联军损失惨重。

  最后,英法联军只得派陆军上岸,又把铁路修到瓦斯托波尔要塞跟前,长期围困俄军。俄军弹尽援绝,英法联军才最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。

  湘军在武穴的炮台,介于中国传统炮台与西方堡垒于炮台之间,成本更小,防护能力也优于传统炮台。不得不说,这也算是一种中国智慧的体现。

  下午,张墨集中了十二艘两百吨级铁甲舰、一艘五百吨级铁甲舰,组成了一支临时性的铁甲舰队,集中炮火袭击湘军炮台。

  两百艘吨级铁甲舰配备的主炮为105mm榴弹炮,五百吨级铁甲舰主炮为150mm榴弹炮,可对湘军炮台实施有效的压制。

  铁甲舰队使用了“T字”战术,先绕至最上游,集中炮火打击最西翼的湘军炮台。T字战术是一种古老的、通用的,又非常有效的海军战术。

  在风帆舰船时代,火炮尚未得到普及。战船以桨、风帆为动力,遭遇敌船时,则以船头对准敌船侧面,靠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船身,然后再靠上敌舰,进行肉搏战。

  这就是最初的“T字”战术,在火炮出现之前是最常规,也是最有效的战法。彼时,交战双方争夺的是竖字位置,以纵队进攻敌船的横截面,无往不胜。

  火炮应用到战船上后,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。舰炮通常布置在军舰的两舷,只有侧面对敌时,舰上的火炮才能发挥最大威力,全数开火。

  而船头对准敌舰时,自己的火炮几乎无法向对方射击。因此,海战时,舰队要尽量排成一线,争取用自己的侧面对准敌方船头,好最大程度地发扬火力。这时候,交战双方就要争夺“T字”的横字位置。

  这种“T字”战术,号称在欧洲海战中从未失败过。英国人凭借着这种战术,在世界各大洋中纵横驰骋,鲜少败绩。

  革命军海军战术师从英美两国,同样对“T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