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48章 田兴恕出营应战_1850再造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起,就兴盛尚武之风,是朝廷的优良兵源。

  乾隆、嘉庆年间,湖南爆发了大规模的苗民起义。之后,清廷在镇竿修筑汛堡、屯卡、碉楼、炮台、关门等八百余座。十万人口的镇竿县,“地皆屯田,民皆兵籍”,当地人要想出人头地,只剩投军一条路。

  田兴恕麾下的竿军,同样非常悍勇。他们在左臂刺有“虎威常胜军”的青字,每遇战斗,常赤裸左臂,挥刀跃马,自家人互相呼应鼓舞士气,令敌方胆战心惊。

  在当时的湘军中,一直流传着“无湘不成军,无竿不成湘”的说法。

  竿军人比革命军多,火力却不如革命军。困守营垒,只会坐以待毙。田兴恕也是火暴脾气,把罗泽南的叮嘱抛诸脑后,带领部下出营,主动迎战王玉宝的先锋。

  一开始,田兴恕还比较谨慎,令炮队推出火炮,与革命军对射。眼看炮不如人,田兴恕带头向革命军冲锋,企图靠近革命军。

  按照田兴恕的经验,革命军一向重视火力,但存在一段火力盲区。

  五公里之外,革命军很少使用火炮。革命军陆军最新式的榴弹炮口径为105mm,有效射程可达到六公里。但这种距离已经超过了湘军的作战半径,革命军在这种距离使用火炮,效益并不明显。

  两公里至五公里之间,革命军可使用榴弹炮压制敌人,陆军主要装备105mm、75mm两种口径的榴弹炮。

  三百米至两公里之间,革命军一般使用迫击炮打击敌人,有40mm、60mm两种口径。迫击炮威力不如榴弹炮,但装备量大,炮弹密集。

  一百米至三百米之间,在某种程度上可算作是革命军的火力盲区。在这个距离上,使用迫击炮有些火力浪费,使用步枪瞄准精度又不够、子弹密度亦不能达到战场要求。

  田兴恕所企图的,就是冒着革命军的炮火,冲入革命军阵前一百米至三百米之间,使用洋枪与革命军对射。

  最好是能够冲入革命军阵中,与革命军白刃相接。以竿军绵延上干年的尚武之风,与革命军白刃战丝毫不在话下。

  从望远镜里,王玉宝看见虎威常胜军冲了过来,骑兵在前,步兵在后,炮兵在营前助阵。

  王玉宝当即下断,下令道:“营部炮兵排注意,集火射击,射速每分钟二十五发。”

  步兵营炮兵排共编制四门迫击炮。步一营是步三师先锋,战前换装了两门60mm迫击炮,其余两门仍为40mm迫击炮。

  迫击炮射程短,射速很高,设计射速为每分钟二十发炮弹,极限射速可达到每分钟三十发。

  在迫击炮的打击下,湘军死伤惨重。田兴恕随即指挥部下,分散队形,向革命军继续冲击。

  王玉宝嘴角浮出一丝笑容,不禁有些惺惺相惜,说道:“都说田兴恕是员猛将,果真名不虚传。”

  旁边的副营长附和道:“田兴恕虽是猛将,却未遇明主,不辨是非,只能成为满清的殉葬品。”

  王玉宝点点头,随即敛起了笑容,继续下达命令:“机枪排准备,听我的命令再开枪。”

  革命军的自动机枪,内部定名为1855式多管自动机枪,是革命军步兵最新装备的杀手锏武器。这种多管机枪,设计有六个枪管,设计时速为每分钟三百发子弹,手动摇把,风冷式设计。

  这是一款并不成熟的自动机枪,较为笨重,采用8mm口径子弹,后勤压力极重。

  杨烜认为,这种加特林式的自动机枪,只是一种过渡枪型。帝国仍在大力研制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机枪,即马克沁式机枪,这种机枪才具备大规模装备的价值。

  为了与湘军决战,杨烜决定采购1855式多管自动机枪,但并未大量装备。步三师为第二军陆路主力,一共只装备了二十挺多管自动机枪。

  王玉宝的一营为步三师先锋,优先装备了两挺1855式机枪,成立了一个机枪排。

  第一次把机枪投入实战,王玉宝心情也很激动。他亲自来到机枪阵地,叮嘱机枪射手道:“不要急,听我口令再开枪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