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38章 国语_1850再造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诉讼,必须安排胥吏从中翻译。这就为胥吏把持地方、欺上瞒下,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
  元朝、满清以异族统治中国,蒙古人、满人也学不会这种复杂的语言。实际上,自从南北朝起,汉语发音就向着简单化的趋势发展。

 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,雍正皇帝事必躬亲,难以忍受广东、福建人的方言。雍正六年(1728年),雍正帝下了一道著名的圣旨,说:

  “福建、广东人多不谙官话,着地方官训导。廷臣以八年为限,举人、生员、贡、监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。”

  同时,雍正帝还设置“正音馆”。满清自雍正六年,正式放弃南京官话,改以北京官话为标准音。

  满清的北京官话,与当代的普通话已经相当接近了。北京官话只有四个声调,语音不如南京官话丰富。因此,北京官话下的汉语,同音字较多,发音亦不够抑扬顿挫。

  但北京官话简单易学,受众范围更广。相比于明朝时期的南京音,北京官话普及范围更广。

  北京官话通行一百多年,早已被国人所接受。因此,杨烜建号称帝时,并无南北偏见,毅然决定以北京官话为帝国标准音,称之为“国语”。

  相比于汉语发音的优美,杨烜更看重汉语的实用性和通用性。在他看来,汉语是为所有国人服务,并非只是为读书人、官员服务。

  早在三年前,杨烜便在岭南地区推行简体字、罗马拼音。简体字和罗马拼音既是扫除文盲的利器,也是普及国语的重要工具。

  即便是河仙府这样的偏远地区,亦要大力推行简体字和罗马拼音,进而普及国语。知府鄚文沅一向重视教育,贯彻教育方针颇为卖力。

  正好河仙中学要举行国语朗诵比赛,鄚文沅便邀请胡雪岩、郭参事莅临中学,向两位客人展示河仙教育普及水平。

  比赛开始之初,鄚文沅介绍道:“河仙府地处后江入海口,又是暹罗湾海上贸易要冲。自先祖玖公开拓河仙,便有华人、马来人、柬埔寨人、暹罗人等各国族人来投。

  “如今的河仙府,共有四十多万人口,华人将近一半,其他以马来人、柬埔寨人居多。我们河仙自古便以广东客家话为官方语言,以汉字书写官方文书,这几年又开始推广简体字、罗马拼音,提倡使用国语。

  “我也在努力学习国语。不过,敝人不才,学得实在太慢,口音很重。”

  郭参事、胡雪岩相视一笑。这两人都算是帝国上流阶层,同样要学习国语,好与他人交流。

  胡雪岩还好,小时候上过私塾,也学过北京官话。他四处经商,会说官话更是必不可缺。

  不过,即便如此,胡雪岩的国语同样存在很重的南方口音。这也是国语的特征之一,北方人说国语,发音相对标准。南方人说国语,总归要带着些口音。

  郭参事是交趾明乡人,说得同样是广东客家话。这几年,他亦在努力学习国语。虽说他的国语还很蹩脚,但总算能与胡雪岩、鄚文沅等人交流,而无需借助外人翻译。

  郭参事叹道:“帝国幅员辽阔,各地口音不同。我们三人家乡各异,各自相距数干里,却能无阻碍的交流,国语功不可没。咱们还要在柬埔寨、老挝设置行省,若不大力推行国语,何以同化这些异族?”

  胡雪岩、鄚文沅皆点头称善。

  河仙中学的国语朗诵比赛,共有十几名选手参赛。各年级都有代表,明乡人、华人移民、交趾人、马来人、柬埔寨人,亦各有代表。

  本次国语朗诵比赛,以爱国忠君为主题。选手们朗诵的内容有杜甫的《春望》、陆游的《示儿》、文天祥的《过伶仃洋》、苏轼的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……

  有一名华人移民的儿子别出心裁,朗诵的是杨烜发表在民报上的一篇文章《论爱国卫生运动》。令人惊奇的是,他能够通篇背诵文章原文,毫无停顿与结巴,国语说得亦相当标准。

  郭参事大喜,当即决定选他为冠军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