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24章 杨蹈_1850再造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家庭教师,与杨蹈相处最多,此时也帮腔道:“蹈蹈最聪明了,《阅江楼记》可难不住你。”

  杨蹈受到鼓励,有了信心,挺胸抬头,开始背诵起来:

  “《阅江楼记》,明,宋濂。金陵为帝王之州。自六朝迄于南唐,类皆偏据一方,无以应山川之王气。逮我皇帝,定鼎于兹,始足以当之。由是声教所暨,罔间朔南;存神穆清,与天同体。虽一豫一游,亦可为天下后世法……”

  阅江楼地处狮子山巅、扬子江畔,与湖北武汉黄鹤楼、江西南昌滕王阁、湖南岳阳岳阳楼,并称江南四大名楼,有“江南第一楼”之称。

  宋濂是明初大臣,被朱元璋誉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。他作这篇《阅江楼记》,乃是奉朱元璋诏令所写的应制文。

  这篇文章写得庄重典雅,委婉含蓄,被收入《古文观止》。伍菡让杨蹈背诵这篇文章,想借此取悦杨烜,改变杨烜对儿子的印象。

  杨蹈背得还算熟练,杨烜心里颇为得意。以他的年纪,能够背出这许多古文,已经非常了不起了。

  他年纪还小,自然领会不了《阅江楼记》中的微言大义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背诵古文历来都是幼童教育的必修课。

  杨烜心里高兴,表面依然板着面孔,不给杨蹈好脸色看。

  背到“虽然,长江发源岷山,委蛇七干余里而始入海,白涌碧翻,六朝之时,往往倚之为天堑”,杨蹈实在背不下去了。伍菡、方华连番鼓励、提示,他还是想不出来,小脸涨得通红。

  杨烜借题发挥,说道:“三岁的小孩儿,一天到晚到处乱窜,到了船上还不老实,非要掉到湖里才开心。人家抱住你,你还要上嘴咬人,像不像话!有人劝我封你做世子,你哪有做世子的模样?”

  这话纯粹就是气话了。伍菡瞪了丈夫一眼,眼看杨蹈又要哭了,便好心劝道:“好了好了。蹈蹈以后不能在船上乱跑,掉进河里就危险了,小命都会丢掉。”

  杨蹈平时和伍菡关系较好,好奇地问道:“母后,什么叫小命?”

  三岁的杨蹈好奇心十足,什么都喜欢刨根问底,杨烜最头疼这个。伍菡解释了半天,杨蹈似懂非懂。

  他像是想起了什么,问道:“母后,你不是说阅江楼就在南京,在城中就能看到?哪个是阅江楼?”

  方华也好奇地站在甲板上东张西望。杨烜无奈地告诉他们,阅江楼早就毁于战火了。

  杨蹈吐吐舌头,说道:“阅江楼都没有了,还要背《阅江楼记》。”

  方华在一旁插嘴道:“阅江楼虽没了,《阅江楼记》却会世代流传下去。建筑古迹不能持久,文化却能绵延不绝。所以蹈蹈从小要学好文化,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,流芳百世。”

  此话一了,杨烜对她不禁刮目相看。杨蹈听进去了,歪着脖子仰视方华,问道:“什么叫流芳百世?”

  方华略一思忖,说道:“就是指一个人生前做了大功德,死后几干年,人们还会记得他,感谢他生前所做的功德。”

  杨蹈眨着眼睛问:“父皇的功德大吗,能够流芳百世吗?”

  方华笑了,说道:“皇上文治武功,给老百姓分了田。老百姓从此之后能够吃饱、穿暖,小孩有学校读书,老人有医生看病。皇上这样大的功德,当然能够流芳百世了。”

  杨蹈似懂非懂,说道:“那么,我也要像父皇那样流芳百世。”

  方华趁机说道:“那你就得好好学习了,像皇上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才能建立大功德。”

  杨蹈挺直了胸脯,说:“放心吧。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。”

  众人皆笑。杨烜也颇感欣慰,觉得杨蹈一下子开窍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