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10章 北洋通商大臣_1850再造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如此两相抵消,足以安置裁撤下来的冗员。”

  咸丰很感兴趣,说道:“肃六,你是个有办法的人。具体怎么增设,你说说看。”

  肃顺得到鼓励,眉飞色舞地说道:“内阁六部,沿袭已久,只能维持朝廷最基本的运转,已不能应对当前的内忧外患。必须增设新的部门。

  “第一要紧的,则是要增设一个外务部门,专门负责与各国打交道。大清的理藩院,只负责处理蒙、藏、回等少数民族,以及朝鲜等外藩,兼办对俄外交。

  “大清国与洋人交涉,并无专门的部门,亦无专人负责。礼部、理藩院互相推诿,朝廷只得让两江总督代与洋人交涉。粤匪僭居两江后,改令直隶总督代表朝廷与洋人交涉。

  “奴才悉心访查,得知各国政府均以外交为头等大事,外交部为内阁诸部之首。而江督、直督代办外交,一来不熟悉夷务,二来难免挟洋自重。不如增设一个外务部,专司对外交涉。”

  增设外务部门,百官对此呼声很高,却最为咸丰所不喜。满清自视为天朝上国,外国要么是满清的藩属,需要定期朝贡,要么是蛮夷之国,不知礼节,不通音信。

  道光以前,清廷尚能维持这种朝贡外交体系。到咸丰即位时,洋人已在中国近海耀武扬威。咸丰无力抵御外侮,只得采取驼鸟政策,避免与洋人接触。上行下效,清朝官员亦不愿与洋人交涉。

  与之相反,杨烜做中华帝国皇帝,积极与洋人来往通商,抢先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。在洋人看来,中华帝国已经成为中国的正统,满清在国际上几乎毫无地位,对国际事务亦毫无话语权。

  因此,肃顺认为,增设外务部,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。

  但此事有许多障碍。最直观的,就是清廷原有规定,除俄罗斯人以外,其他各国洋人均不得进入京城。外务部要与洋人打交道,洋人却进不了京城,这可如何是好?

  若是一般官员,遇到这种情况,只会感叹一番,知难而退。但肃顺勇于任事,深得咸丰信任,敢于在咸丰面前抗颜直言。

  肃顺的话相当坦率,咸丰却瞻前顾后,问道:“你说这个外务部,将来会承担哪些职能?”

  肃顺知道咸丰忌讳洋人,便避而不谈外交,重点谈洋务,说道:“外务部,理应主办外交事务以及洋务,兼管通商、海防、关税、路矿、邮电、军工、翻译、设立新式学堂、派遣留学生等事务。

  “现如今,大清也有了一些洋务。曾国藩、胡林翼在两湖设立了机器局、兵工厂,臣也命人在天津设立了招商局、海运局、造船厂、机器制造局。

  “但洋务事项繁杂,缺乏一个总管部门。不如暂时让外务部兼管洋务,统筹经费、人才,优先发展军工、开矿、翻译等事务。”

  咸丰颇感心动。他虽然昧于世界大势,却也知道办洋务可以提升国力,有利于对抗粤匪。只是,他心里还有顾虑,说道:

  “内阁增设外务部,洋人与外务部交涉,岂不要直入京师?”

  肃顺知道,咸丰决不会允许洋人进京。因为这中间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:洋人决不可能下跪。洋人若不下跪,咸丰就不会接见洋人。

  他反应很快,说道:“洋人进京,势必无事生非。不如退而求其次,在天津办理外务。奴才觉得,不妨在天津设立一个衙门,堂官称作‘北洋通商大臣’,让他实际主持外务工作。”

  咸丰眼前一亮,心中一喜,说道:“这个办法好。北洋衙门无外务部之名,而行外务部之权。那些顽固无知的庸碌之辈,就不会贸然反对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