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59章 达成共识_1850再造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否需要调整英国立场,对中华帝国日趋高涨的发展态势作出合适的应对。

  作为会谈见证人的奥姆()是个英国人。身为工部局董事,他更加关注复兴会对于租界的态度。

  英、法、美成立了联合租界,由工部局管理。工部局董事会每年选举一次,1855年的董事会只有三名成员,不设总董。

  (工部局董事会一向由英国人独裁,引起法国人不满。历史上,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租界,由法国人自行管理。法国人特立独行,与英美屡有分歧,也敢于独立于英美之外。)

  奥姆问杨烜道:“皇帝陛下,帝国在《民报》、《革命军》等报刊、宣传册上公开宣布,承认各国在上海设立的租界。在租界问题上,我能否得到陛下的亲口保证?”

  这个问题,也是包令和布尔布隆所关心的。

  杨烜淡然一笑,说道:“《民报》是中华帝国的官方报纸。既然《民报》上有白纸黑字,我们自然不会食言,会继续承认租界,尊重洋人在租界上的权益。

  “西方有句格言,存在即为合理。租界在洋人的占领下,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繁华的景象,此事并非偶然。1852年,上海小刀会起义,洋人接管江海关。

  “在此之前,华人管理江海关,贪污横行,一年税收只有十五六万两白银。洋人代管江海关,仅上海一地,两年征税七十万两。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收复上海后,洋人将代管的七十万两白银交还上海道台吴健彰。

  “由此事不难看出,洋人确实有本事,西洋的海关制度确实更加高效廉洁。我们华夏想追赶各国,想兴办洋务,就必须敞开心胸接受洋人,接受西洋事物。

  “租界正是我们学习西洋的窗口,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我们的风俗,革新我们的社会风气。因此,我并不反对租界,渴望从租界中学到更多的西洋制度。”

  令后人想不到的是,把海关大权交给洋人,竟是满清朝廷主动为之的。小刀会起义之后,清廷意识到洋人有能力高效、廉洁地管理海关,上缴更多的海关税收。

  于是,清廷主动邀请英国人代办全国海关。对此,英国人自然是求之不得。

  从此之后,清政府聘请洋人为“总税务司”,正式将海关交由洋人管理。

  在聘请洋人管理前,清政府一年的海关关税大概是三百万至四百万两白银。聘请洋人后的第一年就达到了八百万两。此后年年攀升,1887年达到两千万两,到清末增加至四千万两。

  可以说,海关收入为支撑风雨飘摇的晚清朝廷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  相比于满清朝廷,中华帝国内自然是人才济济。但相比于外国列强,尤其是相比于英、法、美这样的强国,帝国在人才储备方面还很不足。

  革命军占领了上海,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