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26章 讨清檄文_1850再造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满、蒙、藏、回各民族,同为我中华帝国之国民。

  “予恭承天命,罔敢自安,方欲遣兵北逐胡虏,拯生民于涂炭,复中国之威仪,故先谕告:兵至,民人勿避。予号令严肃,无秋毫之犯,归我者永安于中华,背我者自窜于塞外。

  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

  “总期人民安堵,海宇乂安,仍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五族完全领土,为一大中华帝国,以谋内政之统一,而冀民族之大同。

  “呜呼!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想我神明国人,不乏英杰挺生之士,曷勿执竿起义,共建鸿勋,期于直抵黄龙,叙勋痛饮,则我中华万万世世之荣光矣。布告海内,咸使闻知。”

  (这篇檄文由读友“风花雪月不及你”提供,原本是辛亥革命时革命军讨伐满清的檄文。“风花雪月不及你”作了修改,我又进行了修改,再次对“风花雪月不及你”表示感谢。)

  这篇檄文通俗易懂,词严而义正,理直而气昌。最可贵的是,檄文中提出了民族革命的创见,表现了民族国家的观念。

  檄文仍袭古义,以文化区分族类,“中国之民,天必命中国之人安之”、“中国居内以制夷狄”等词句均表达出了民众仇清的心理,带着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。

  前文提出“驱逐胡虏”,末尾又创造性地提出“民族大同”的观点,令人最是耳目一新。这实际上是借鉴了清末新政时“五族大同”的理论。

  彼时,满族大臣载泽和端方等考察宪政归来,主张“宪政之基在弭隐患,满汉之界宜归大同”,“放弃满洲根本,化除满汉畛域,诸族相忘,混成一体”。

 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时,为建立共和制国家,将“五族大同”理论发展为“五族共和”理论。

  五族共和理论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,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。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,都继承了五族共和理论。

  这篇檄文虽然只有千余字,却胜似千军万马。檄文所至,太平军、清军军心动摇,读书人也放松了戒备。就连八旗武将亦深深忧惧,找不到反驳檄文的地方。

  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

  这天,原太平军殿左五指挥、恩赏丞相唐正才,率领水营船只从芜湖来归。唐正才在太平军中负责“提督水营事务、总办船只”,实际相当于太平军的水营统帅。

  太平军虽凭水营夺取天京,却并不重视水营,只把水营当作陆军的附庸。因此,唐正才虽为水营统帅,实际职务仅是个指挥,官职卑下。

  天京事变前,北殿大将张子朋虐杀水营将士,激起水营哗变。杨秀清借天父下凡惩罚韦昌辉、张子朋,安抚水营将士。

  唐正才也因此与北殿结怨。他被视作是东殿大将,故在天京事变中受到牵连。幸亏唐正才机灵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