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四六章 真心不爽_我成了仁宗之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没想到第一个举荐官员升迁的会是司马光,举荐升迁的还是范祖禹。

  国朝官员如今的升迁,很大程度上还带着前朝的痕迹。

  虽然科举完全正规了,改变了前朝那种依靠恩主做官的模式,可依然保留着举荐的模式。

  政事堂的执宰,每年都可以举荐五人,当然,所举荐者都是有出身的,也只能在法度范围内升迁。

  因为司马光献《通志》,赵曦是诚心诚意的赞扬了司马光专注于史的精神和能力……咱不能让《资治通鉴》这皇皇巨著因为自己而埋没不是。

  所以,赵曦给予司马光修史各种方便。

  当时司马光就点了刘攽和刘恕的名,并没有举荐升迁。

  现在的范祖禹,算是司马光借修史而举荐升迁的第一人。

  “范祖禹是孤儿,随其叔父范镇长大,范镇就是现礼部侍郎范景仁。”

  “范祖禹在士林名声方正,也是吕诲叔女婿,嘉佑年进士。”

  处处姻亲啊!

  听着王中正的汇报,赵曦也是很无奈。

  朝堂就这么大,重臣就这么多,历年的科考进士也是有数的。

  说国朝榜下捉婿是商贾们热衷,朝堂臣工又何尝不是如此?

  说国朝不是门阀世家的朝政,你看看这些成阶梯式的臣子,勾连无处不在。

  感慨一下而已,该准的还得准。别说这范祖禹真不错,就是提拉不起来,有司马光的举荐,范镇的牌面,吕公著吕家的情面,这范祖禹升迁也得准了。

  紧接着是王安石举荐吕惠卿由国子监教授就任太子中允,其实对于吕惠卿,有馆伴大理王的经历,已经具备这个升迁的资历。

  只是政事堂相公们都标榜自己的品性,对于吕惠卿在馆伴段思廉时的一些小动作看不惯,就没人去举荐。

  王安石回朝后,朝堂因科考有一阵忙乱,又赶上今年是官员轮换的大年。吕惠卿的升迁就搁下了,一直等到现在。

  赵曦倒是也对吕惠卿另眼相看,只是他并不属于赵曦亲近,关键是赵曦有意把吕惠卿留给王安石。

  所以,这时候擢升吕惠卿倒也顺理成章。

  资历、成绩都在哪儿放着,没人能说出什么来。

  有这两个开头,一个个举荐就接连不断的来了。

  简明扼要的介绍,原就任各州府和朝廷衙门的评语,考中进士的时间,历年考评的结果,以及他们所做出的成绩,一项一项的罗列着。

  这就是赵曦看到的。

  说真的,习惯了后世的那种评价体系,赵曦还真看不明白这时候这些考评的依据。

  说白了,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,甚至考评的指标也让他觉得莫名其妙。说是考评,倒不如说是熬日月。

  考课、磨堪、改官、举荐、差遣等等,看似是一套完善的流程,有一定的规矩和原则,在赵曦眼里却是处处漏洞。

  所谓考评,涉及的内容只有年限、资历、出身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