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三十二章、日常 4_时空之门1619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了。

  不过物质层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,几千年来的积累下来的危机意识并没有消除,中国人无论是在购买物资的时候或者是乘车乘船的时候,仍然会表现出你争我夺的无序性来。

  利益既得集团的报纸和外国势力收买的高价和廉价走狗,可以嘲笑中国人不遵守秩序的事实。毕竟他们有进口的高级轿车接送,不用坐公交车,他们可以吃着鲜血淋漓的野蛮人外国爸爸送的疯牛肉,不用像老百姓那样精打细算不是。

  王书辉在明末有着培养新中国人的野望。与此同时,在穿越门的帮助下,在现代海量物资的供应下,王书辉的手下不存在生存物资不足的问题。在主客观条件全部满足的情况下,王书辉的员工们表现出优秀的,具有工业化机械特征的秩序性来。

  穿青色衣服的,是教导营、一等家丁和一级匠师的队伍。穿灰色衣服的,是二等家丁和二级匠师和农工营的队伍。穿浅红色衣服的,是女工营的队伍。

  在王书辉到达餐厅之前,他们已经排队洗过手,领取了各自的餐具。并且按照秩序,领好了自己的饭菜坐在各自制定的位置上等候了。等到王书辉到达食堂之后,他会和几个轮值人员一起领饭,之后把饭放到教导营的餐桌上。

  在这之后,王书辉在食堂特设的讲台上站好,各队的教导员各自起立,领着所有人开始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。

  对于集体唱歌这件事情,王书辉原来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。参加过军事训练的王书辉一直觉得,集体唱歌是个很好的,培养集体意识的办法。不过这项活动在最开始推行的时候就比较磕磕绊绊,非常的不顺利。过了几天之后王书辉才想到,国人对于唱歌这件事情,是在清代开始之后才开始的。

  满清统治中国之后,因为野蛮人的骨血没有褪尽,对于戏剧这种文艺形式有着病态的着迷。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的八旗旗人,进京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迷恋戏曲,很多人都是能跟着唱上几句的。

  古代社会的风尚形成是从上到下的过程,满清统治者能唱几句,这就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习惯,虽然清代国人仍旧把曲艺行业视为贱业,但是能唱上几句变成了一件比较风雅的事情。

  王书辉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是清末而是明末。这个时代,整个中国社会都认为,除了一些稀少的狂生野逸之人,唱歌这种事情,是只有戏子伶人才会去做的低贱的事情。理解了这个事情之后,王书辉反倒觉得集体唱歌的事情更是一种必要的事情了。他几次召开教导员会议,细致的向大家讲解了团体的意义和团结的意义,把唱不唱歌和每个人的自身利益结合了起来。

  他对他们说,大家能够享受现在的待遇,原因只有一个。那就是大家和他在一起,是一个团体。大家的日子过得好,就能更好的工作。他们更好的工作,就是在很好的服务自己。在这个团体中,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。只有大家紧密的团结起来,团体才能更强大。而唱不唱歌,则是大家是不是忠于这个团体的具体表现。

  可能是教导员的理解错误,也可能是教导员们根据大家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了讲解。王书辉的这番话到了下面,就变成了,“师尊给了大家这样的好日子,从死人坑里把大家拉了出来。现在人人吃得饱住的好,过上了比大户人家还好的日子。这些都是王师尊的恩赐,大家的命都是王师尊给的。现在也不是让大家上刀山下火海,不过是唱个歌而已。谁不唱就是对王师尊不忠心,谁唱的不好就是没了良心。”

  在为王书辉效忠这个大杀器下,集体唱歌的工作比较好的推广了下去,大家现在唱起歌来一个比一个卖力气,唯恐唱的声小了,表现不出自己对王老爷的忠心来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m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